品 名】:五倍子
【產(chǎn) 地】:湖北
【年 份】:2015年
【加工方式】:人工采摘、自然曬干 無污染
【性狀顏色】:表面灰色或淡綠色
【商品規(guī)格】:優(yōu)質(zhì)統(tǒng)裝
【雜質(zhì)】:無雜質(zhì) 本店銷售產(chǎn)品保證全部道地中藥材
【干度】:9.8成干度符合2010年藥典標準
【包裝】:編織袋 小包裝
宜昌宏宗家庭農(nóng)場是一家長期供應鄂西中藥材原藥、茶葉以及地區(qū)土特產(chǎn)的公司。我們依托鄂西豐富的自然資源,保障我們收購、加工、銷售的產(chǎn)品純天然無污染。我司有實體的藥材以及茶葉加工廠,可根據(jù)客戶的要求定制產(chǎn)品。
藥名:五倍子《本草拾遺》
別名:鹽麩葉上毬子《日華子》,文蛤、百蟲倉《開寶本草》,木附子《現(xiàn)代實用中藥》,漆倍子(四川),紅葉桃(浙江),旱倍子、烏鹽泡(湖北)。
性味歸經(jīng):味酸,澀,性寒。歸肺、大腸、腎經(jīng)。
功效:斂肺;止汗;澀腸;固精;止血;解毒。
主治:肺虛久咳;自汗盜汗;久痢久瀉;脫肛;遺精;白濁;各種出血;癰腫瘡癤。
1、《本草拾遺》:治腸虛泄痢,熟五倍子湯服。
2.《日華子本草》:治中藥毒,消酒毒。
3.《開寶本草》:療齒宣疳NI,肺臟風毒流溢皮膚作風濕瘡,瘙癢膿水,五痔下血不止,小兒面鼻疳瘡。4、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:生津液。
5.《本草衍義》:口瘡,以末摻之。
6.《本草衍義補遺》:善收頑痰,解諸熱病。
7.《本草蒙筌》:煎湯洗眼目,消赤目止疼,專為收斂之劑。
8.《綱目》:斂肺降火,化痰飲,止咳嗽,消渴,盜汗,嘔吐,失血,久痢,黃病,心腹痛,小兒夜啼,治眼赤濕爛,消腫毒、喉痹,斂潰瘡、金瘡,收脫肛、子腸墜下。
9、《中藥形性經(jīng)驗鑒別法》:用于火傷及燙傷。
10.朱震亨:五倍子,噙之善收頑痰,解熱毒,佐他藥尤良,黃昏咳嗽,乃火氣浮入肺中,不宜用涼藥,宜五倍、五味斂而降之。
11.《綱目》:鹽麩子及木葉,皆酸咸寒涼,能除痰飲咳嗽,生津止渴,五倍子的圖片(20張)解熱毒、酒毒,治喉痹、下血、血痢諸病。五倍子乃蟲食其津液結(jié)成者,故所主治與之同功。其味酸咸,能斂肺止血,化痰,止渴,收汗;其氣寒,能散熱毒瘡腫;其性收,能除泄痢濕爛。
12.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五倍子,《本經(jīng)》主齒宣疳NI,風濕癬瘡,及小兒面鼻疳瘡者,皆從外治,取其苦能殺蟲,酸平能斂浮熱,性燥能主風濕、瘡癢膿水。五痔下血者,大腸積熱也。大腸與肺為表里,肺得斂肅,則大腸亦自清寧也。藏器療腸虛泄利;《日華子》主生津液,消酒毒;李時珍謂其斂肺降火,化痰飲,止咳嗽、消渴、盜汗,斂潰瘡、金瘡,收脫肛、子腸墜下者,悉假其入肺清金,收斂固脫之功耳。
13.《本草求真》:五倍子,桉書既載味酸而澀,氣寒能斂肺經(jīng)浮熱,為化痰滲濕、降火收澀之劑;又言主于風濕,凡風癬癢瘙,目赤眼痛,用之亦能有效。得非又收又散,又升又降之味乎?詎知火浮肺中,無處不形,在上則有痰結(jié)、咳嗽、汗出、口子、吐衄等癥;在下則有泄痢、五痔、下血。脫肛、膿水濕爛、子腸墜下等癥;溢于皮膚,感冒寒邪,則必見有風癬癢瘙,瘡口不斂;攻于眼目,則必見有赤腫翳障。用此內(nèi)以治臟,則能斂肺止嗽,固脫住汗,外以治膚熏洗,則能祛風除濕殺蟲。藥雖一味,而分治內(nèi)外,用各不同,非謂既能入肺收斂,又能浮溢于表,而為驅(qū)逐外邪之藥耳。
藥方選方
五倍子
1、治瀉痢不止:五陪子50克。半生半燒,為末,糊丸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紅痢燒酒下,白痢水酒下,水泄米湯下。(《綱目》)
2、治脫肛不收:五倍子末15克,入白礬一塊,水一碗,煎湯洗之。(《三因力》)
3、治產(chǎn)后腸脫:五倍子末摻之;或以五倍子、白礬煎湯熏洗。(《婦人良方》)
4、治寐中盜汗:五倍子末、蕎麥面等分。水和作阱,煨熟。夜臥待饑時,干吃二、三個,勿飲茶水。(《綱目》)
5、治自汗盜汗:五倍子研末,津調(diào)填臍中,縛定。(《綱目》)
6、治虛勞遺濁:五倍子一斤,白茯苓200克,龍骨100克。為末,水糊丸,梧子大。每服七十丸,食前用鹽湯送下,日三服。(《局方》玉鎖丹)
7、治消渴飲水:五倍子為末,水服方寸匕,日二服。(《世醫(yī)得效方》)
8、治糞后下血,不拘大人小兒:五倍子末,艾湯服5克。(《全幼心鑒》)
9、治小便尿血:五倍子末,鹽梅搗和丸,梧子大,每空心酒服五十丸。(《瀕湖集簡方》)
10、治鼻出血:五倍子末吹之,仍以末同鮮綿灰等分,米飲服10克。(《綱目》)
11、治牙縫出血不止:五倍子,燒存性,研末敷之。(《衛(wèi)生易簡力》)
12、治孕婦漏胎:五倍子末,酒服10克。(《朱氏集驗醫(yī)方》)
13、治金瘡血不止:五倍子,生,為細散,干貼。(《圣濟總錄》五倍散)
14、治一切腫毒:五倍子、大黃、黃柏各50克。銼,共搗羅為散,新汲水調(diào)如糊,日三、五度,涂敷患處。(《圣濟總錄》五倍子散)
15、治軟硬癤,諸熱毒庖瘡:五倍子,炒焦為末,油調(diào),紙花貼。一方水調(diào)涂,仍入麻油數(shù)點。(《昔濟方》獨珍膏)
16、治頭瘡熱瘡,風濕諸毒:五倍子、白芷等分。研末摻之,膿水即干。如干者,以清油調(diào)涂。(《衛(wèi)生易簡方》)
17、治咽中懸癰,舌腫塞痛:五倍子末、白僵蠶末、甘草末等分。白梅肉搗和丸,彈子大,噙咽,其癰啟破。(《朱氏集驗醫(yī)方》)
18、治走馬牙疳:五倍子、青黛、枯礬、黃檗等分。為末,以鹽湯漱凈,摻之。(《痘疹便覽》)
19、治聘耳:五倍子,先以綿拈干,置末半字許入耳中。(《苦濟方》)
20、治風毒上攻,眼腫庠澀痛不可忍者,或上下瞼眥赤爛,浮肉瘀翳侵睛:五倍子50克,蔓荊子75克。同杵末,每服10克,水二盞,銅石器內(nèi)煎及一盞,澄滓,熱淋洗;留滓二服,又依前煎淋洗。(《博濟方》神效驅(qū)風散)
21、治陰囊濕瘡,出水不瘥:五倍子、臘茶各五錢,膩粉少許。研末,先以蔥椒湯洗過,香油調(diào)搽。(《圣惠方》)
22、治瘡口不收:五倍子,焙,研末,以臘醋腳調(diào)涂四圍。(《綱目》)
23、治手足皸裂:五倍子末,同牛骨髓填納縫中。(《醫(yī)方大成論》)[1]
五倍子又名文蛤、木附子等,具有斂肺降火、澀腸固精、斂汗止血之功效。
1.腸炎經(jīng)久不愈:五倍子醋炒,研成細末,每次服3克,米湯送服,日服2次。也可外敷治療因受驚、飲食不調(diào)引起的嬰幼兒輕型腹瀉或遷延性腹瀉,方法是:五倍子2份(炒黃),干姜2份,吳茱萸、公丁香各1份,研細混勻,每次取10克左右,白酒調(diào)成糊狀,敷于患兒臍部,膠布固定,每日1次,連用2-3次。
2.自汗、盜汗:五倍子焙黃(也可按5:1加入朱砂)研細末,溫水調(diào)成糊狀,睡前敷于患兒臍中,外用膠布貼緊,不使漏氣,連用1周左右。
3.小兒遺尿:五倍子適量、研成細末、敷于患兒臍部,外用膠布貼緊,不使漏氣,次日晚洗凈臍部,繼續(xù)敷用,連用l周。
4.血腫外傷:五倍子研末過篩(可加等量赤小豆),用食醋調(diào)成糊狀,敷于患處包扎,2-3天換藥1次,有消腫止痛之效,適用于跌打損傷、扭挫傷、閉合性骨折及骨科大血腫、婦科會陰血腫,也可用于乳腺炎、腮腺炎等。
5.癤腫瘡痛:五倍子30克搗細末,醋調(diào)敷患處,每日3次,或用五倍子加黃柏、訶子、青果、明礬,水煎洗患處,每日1劑洗3次,連用5天。
6.脫肛:五倍子、煅龍骨各等分,研極細末,先以2%硼酸水或溫開水洗凈患處,用棉球蘸藥粉輕輕撲在脫肛部黏膜上,用紗布托回肛門內(nèi),然后睡臥l小時,若每次大便后用五倍子、明礬各15克,水煎乘熱熏洗半小時,再用上述藥末,效果更佳。
7.痔瘡:五倍子焙黃研成細末,用雞蛋清調(diào)成錠塞入肛門,內(nèi)痔翻出腫痛時,五倍子15克,加苦硝30克水煎洗患處。
8.臍部濕疹、潰瘍、陰囊濕疹滲出糜爛、急性濕疹水皰:取五倍子、黃柏各等份研末外敷或用香油調(diào)敷。
9.乳頭皸裂:五倍子、五味子各等分,研末加入冰片少許,用生香油拌成糊狀,外敷患處。
10.腳癬腳氣、足趾縫濕爛:五倍子研末洗腳后撒于患處,或用五倍子20克,枯礬10克,研末調(diào)勻加50%醋酸100毫升調(diào)勻,洗腳擦干后涂藥液于患處,每晚1次。
禁忌人群:外感風寒、肺有實熱之咳嗽、積滯未清之瀉痢者忌服。
商品與描述相符
0.0分
(共0次打分)
相關(guān)商品
公司簡介 | 聯(lián)系我們 | 法律聲明 | 網(wǎng)站地圖
增值電信業(yè)務經(jīng)營許可證-川B2-20090195 Copyright ? 2006 - 2025 m.2vy90.cn, All Rights Reserved. 中藥材天地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 蜀ICP備11007471號-8